CCTV-10
.3.:42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井研篇
《中国影像方志》井研篇预告片
井研地名由来
“井研盐井,在县南七里,井研镇及县皆取名焉。”
——唐《元和郡县图志》
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述,井研之名,来源于汉代开凿的一口盐井。
井研和缓起伏的丘陵之下,深埋着巨大的盐卤矿藏。
公元年,北宋陵州知州文同,在奏章中写道:“伏见管内井研县……盖自庆历以来,始因土人凿地植竹,为之‘卓筒井’,以取咸泉,鬻炼盐色。”意思是,在北宋年间,井研当地人已经掌握了卓筒井掘盐之法。
这是迄今对卓筒井的最早文字记载,其中对其问世时间、地点有着十分确定的表述。
井研方言中,“竹”与“卓”读音相同,井研人会将“竹子”念做“卓子”,相传,文同在井研巡访时,将用楠竹固定井壁的“竹筒井”误记作了“卓筒井”,这一名称就被沿用下来。
以这种方式掘井,最深可钻探至地下米。
年,井研县开始在县境内调查现存的卓筒井遗迹,建立档案,为之后的科学保护留存下宝贵资料。
文化地标——四李桥
井研县城中心,一座牌坊端庄而立,“四李桥”三个字格外醒目。你知道这三个字的由来吗?
岳飞冤死风波亭,被记录在史书《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
李心传雕像
这段被传诵千年的故事,借由井研人李心传之笔,流传至今。
南宋史官李心传撰写史书《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了宋高宗一朝的史实,续写了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以来的编年史。成为如今学术界研究宋史、金史的基本史籍之一。
李心传与其父李舜臣,其弟李道传、李性传并称为“四李”,他们父子四人均在理学与史学上有卓越的贡献,与历代硕儒名士一起,共同延续着崇文重教的文化根脉。
作为井研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四李文化”在新的时期依然被人们所崇敬与看重。
“川西明清民居建筑化石”——雷畅故居
井研人文精神的代表,是一座位于千佛镇的历经风霜的老宅。
这座被称为“川西明清民居建筑化石”的宅邸,建于乾隆年间,因为是内阁侍读学士雷畅家邸,故被当地人称为“翰林院”。
布局严谨,是雷畅故居的最大特点。
中轴线一路延伸,次第抬高的对称式布局,与“天井三檐平”等级造型,都体现了强有力的秩序感。
千佛岩
年,千佛镇民建村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雷畅故居与千佛盐场、千佛岩一起,将进一步得到科学的修缮与维护。
凝聚浓浓乡情坝坝焕发活力
“坝坝”是四川方言,意为平坦的空地。井研丘陵间的“坝坝”,成为人们聚集活动的最佳地点。
在这里,凡是哪家结婚、生子、建房等,都要办“坝坝宴”,请亲朋好友来相聚。可以说,坝坝已经成为井研人联络感情的场所。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次国际农业技术交流活动让井研人意识到,脚下的这片土地非常适合种植柑橘。
但长期以来,井研集中规划的大面积耕地非常缺乏,产业无法集约,就无法形成市场竞争力。
受到坝坝文化的启发,井研人萌生了“请坝坝上山”的想法。
山上的新坝坝,将在绿色经济转型的时代大放光彩。
一个庞大的“柑橘王国”,即将在丘陵之上诞生。
今天,坝坝用地理上的聚合形式,连接起邻里与村落,也连接起传统与现代。
电影、法庭、文学沙龙,井研的坝坝文化玩出了“花样”。
“有盐有味”的井研农民画带着乡土淳味,走进北京大学、参展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巡展五省市区,甚至还远赴韩国,已经成为了井研当代最夺目的艺术名片。
井研的坝子上,先辈们的人文精神始终代代相承,勤奋的人们一直努力耕耘。
井研人守着自己的传统与文化,在盐碱地种出甜美的幸福之果,在乡间里开出和谐的文明之花。
用影像记录当下
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
今天的影像
明天的历史
中国影像方志
《井研篇》
播出时间:3月1日21:42
监制/闫东主编/刘铭黄丽君
编辑/张兰胡悦吕茁(实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