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新研旧,20152020高考历

析”新“研”旧,—高考历史选择题按考点分组精讲—宋元

河北省沧县中学:蔡增清

一、考题详析

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A)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正向思考:水稻是南方作物,适合在浅水中生长,麦子是北方作物较为耐旱,水稻由南方传到北方,麦子由北方传到南方,使北方一些不资源较为丰富地方得以种植水稻,南方地势较高不宜种植水稻的地方则可以种麦子,这样使得北方多水土地与南方的无水土地都能够种植农作物,闲置的土地就少了,也使不同类型土地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所以,A项正确。

筛选排除:材料与翻车毫无关系,B项排除;区域经济发展均衡是指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近,依据所学知识,宋代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江南经济超越江北,成为中国经济的中心,这是区域经济不均衡的表现。材料所提到的南北农作物交流,对南北发展都有利,甚至可以说对南方更有利,不利于缩小北方与南方经济的差距,C项排除;D项“根本”的用词绝对化了,南北农作物的交流种植,只能说有利于“改善”饮食结构,而不是“改变”,更不是“根本改变”,因为,南方依然以种植水稻为主,北方仍以种植粟、麦等作物为主,直到今天南方主食以米饭为主,北主食以面食为的特征依然十分明显,D项否定。

方法启示:解答此题需要以对水稻、麦子生长条件的基本了解为前提,由此可见,学生虽然以在学校学习书本知识为主,但不能对社会生产一无所知识,一些常识性的东西是必须掌握的。老师在相关章节的教学活动中,应引导学生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城市学生缺乏从生产实践认识相关问题的机会,有必要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讲解相关问题。

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

正向思考:所雇工匠对待遇不满可以另谋高就,说明雇主是私营业主,技术“新”、雇佣也属于“新”现象,这都是发展的表现,所以,A项正确。

筛选排除:手工业地位是否提高是相对而言的,材料及教材中均没有宋代以前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与雇主关系)的明确表述,B项排除;C项“普及”用词绝对化,排除;材料说的部分与材料符合,但没有正确选择全面或准确,所以,一定要把所有选项看完在确定正确答案是生产而非销售问题,与“专卖”制度无关,D项排除。

方法启示:材料是全新的,但选项并不一定是深奥的,不主观地将问题复杂化。

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正面思考:材料表明,皇帝因史官会如实记录自己的过失,而不乐,说明皇帝为避免不良行为被史官记录,会小心谨慎,减少过失,所以,A项正确

筛选排除:史官撰写史书“全都”真实,显然“绝对化”了,B项排除;材料只能显示史实与君主间有矛盾,但不能证明矛盾尖锐,C项排除;宋太祖的言行应指全部的,其功绩他当然是愿意史官记录的,D项排除。

方法启示:解题时应注意选项表述的措词,“绝对化”一般排除,其他程度词也应注意,还有全面与片面、整体与局部的表述也应注意,本题D项就是将整体与局部混淆。

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C)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正向思考:妈祖明确为“海上保护神”,“临水夫人”从名字看也与“水”或“海”有关,东南沿海人们的海上活动起来越多,才祈求相关神灵的保护,而朝廷对这些崇拜认可,说明难以阻止,为什么难以阻止?这些地方的人是朝廷所依赖的,不能轻易得罪的,这又是因为,他们是朝廷赋税的重要来源,所以,C项正确。本题的D项排除,也是依据的“常理”。

筛选排除:朝廷鼓励海洋开发,材料没法体现,教材中也没有依据,A项排除;临水夫人保护妇幼,“妇”是女性、“幼”则不确定,而且“妈祖”并没有指明保护对象,B项排除;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达成一致,不合常理,D项排除。

方法启示:材料描述一个历史现象时,若有不同角度的描述,要注意思考材料为什么会提供这样的角度,把不同角度的描述放在一起能说明什么?民间的崇拜一般来说统治者是不会轻易认可的,因为,这会削弱朝廷倡导的主体信仰,朝廷的认可是出于“无奈”或某种“需要”,这种推理在解题时是经常用的到的。

二、考情分析

1、历史特征考查宋元时期的历史特征包括: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封建经济继续繁荣,经济重心转移完成;科学技术高度繁荣,四大发明大宋代得到的发展。年考南北农作物交流种植问题,总体上看是考宋代经济的繁荣,而对“区域经济发展均衡”选项的排除,则需要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年考“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也是考封建经济继续繁荣。年考“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是考的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南开发与经济重心南移的话题,开始于三国两晋南北朝,但这一过程的完成一般认为是在南宋。宋代经济在中国古代史上可以说是活力最强的时期,这一时期在经济上出现了许多新现象。如教材中提到的,纸币、市坊界限被打破等,古代手工业一直以官营为主,而本题材料则描述了民营手工业的繁盛,甚至还提到了“雇佣”关系,这会让马上想到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由于这一时期的雇佣只是在个别行业,还不普遍,所以,得出宋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结论,理由依不够充分,但足以让人认识到当时经济发展的水平确实不一般。

2、社会生活考查年命题的D项指向了社会生活,虽然是一个错误选项,但要排除这个选项需要以对社会生活的基本理解为前提。年的高考命题从正确选项看是考的江南经济发展,但命题材料看又是考的社会生活。宋代由于经济的繁荣,社会生活与以前相比也更加丰富多彩,这也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3、考政治生活年的高考命题考是的政治,但引入的材料却不是重大政治措施,而是生活化的政治,材料是一段皇帝与大臣的对话,内容谈及的皇帝政治生活的感受,通过这种生活化的政治,增加了政治的鲜活感,同时也有助于丰富人们对政治的认识,使人们对古代政治认识更加全面。此题涉及的问题,教材没有讲述,其内容是对教材知识的有益补充,通过此题我们可以认识到古代君主的专制不是绝对的,古代的政治架构中有约束专制的机制,这吏我们对古代君主专制的认识更为客观。这一命题体现命题者要通过命题,改变人们死记硬背的学生方式,而要通过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认识历史问题,并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高考预测

1、宋元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考的可能性较大。宋代封建社会进一步繁荣,其原因值得探求,考题可入相关材料,引导考生进行相关思考。我认为宋的代的繁荣,主要是由于其开放性较强,从而激发了社会的活力,使封建社会所能容纳的积极力量得到进一步释放。如:政治上宋代科举进一步发展,程式更严格,录取人数增加,这都有利于政权对中下层社会成员的开放;经济上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较少,教材中讲了市坊界限被打破的同时,提到了政府对经济的直接管控减少。封建时代土地私有,但其买卖一直受到政府的控制,是一种很特殊的商品,而宋代土地买卖是相对自由的,这也是一直为人们所诟病的,因此,它导致了土地兼并程度明显高于其他朝代,但对形成宽松经济氛围的积极作用也不能否认。纸币产生于民间,这也体现经济活动的自由与活跃。我想到的就这些,也许还有历史材料能够说明宋社会繁荣发展的其他方面的原因。但你只要有经济社会繁荣是其重要时代特征,许多命题意在探讨其原因的意识,遇到相关命题时,就能更快地指向正确选项。

2、宋代的理学。理学的形成也得益于宋代宽松的社会环境,当时相思控制并不严厉,这为新思想形成提供了条件。理学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呢?理学从本质上讲就是儒学,是儒学吸收佛教、道教中的某些有益成分而形成的。作为儒学其与以往所学不同的是“世俗化”,儒学本来是官方政治哲学,宋代的理学通过各种途径向民间传播,甚至其传播“从娃娃抓起”,出版了一些童蒙读物。因此,理学的影响十分广泛,影响到普通人的生活,影响到官员的政治品质,影响到文化艺术。所以,我们要注意理学的积极意义,比如说“格物”精神、社会责任意识、注重人的自身修养、讲究人的品质气节与道德等。

3、对地方管理体制的思辨。五代十国时期地方藩镇势力强大,造成分裂割据政局动荡,宋朝接受其教训,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解决了长期以来的藩镇割据问题,但是宋代能分权实现集权的办法,过度消弱了地方,使地方官员失去政治能动性,无法作为。于是,元朝的行省接受了宋代体制的弊端,使行省拥有军、政、财权,以便发挥地方官员的能动性。但元朝又没有背离中央集权原则,通过行政节制,及其他辅助措施,保持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较好地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如何处理,是历朝历代及世界各国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宋元时期地方体制的变迁,有利于辩证地客观地认识这一问题。

4、海上丝绸之路。宋代由于并没有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西北地区由西夏政权控制,陆上丝绸之路受到严重阻碍,客观上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再加上江南经济的开放,东南沿海经济繁荣,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所以,宋代海上丝绸之路较唐代更为繁盛,中国与海外许多国家通过海上通道保持着密切联系。马可波罗在元代来到中国,《马可波罗游记》还是推动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因素呢!再联系到当代的“一代一路”建设,你说这一方面的命题你是不是应有个思想准备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25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