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洪雅止戈文化综论
———————以和平文化为例
洪雅县城西南、青衣江南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为青衣江流域(包括雅安、眉山、乐山等市里)目前所发现的最早古人类活动的文化遗址,这至少说明了早在三万年以前,止戈就有开化的上古时代文明了。
洪雅新石器王华遗址
————为了解四川地区古代文化遗存的分布、内涵、特征,以及与江汉地区、中原地区古代文化的关系。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四川工作队首次入川,做了一次初步的调查工作。调查工作分上半年和下半年两次进行。上半年有重点地调查了乐山、宜宾、重庆、内江等市县的18处地点,下半年又对乐山和成都市两地区做了调查,同时对洪雅县王华村和夹江县工农村做了小规模的试掘工作。力图通过试掘了解该地区古代文化堆积情况。我们在王华村和工农村分别开了两条2×10米的沟,一般是耕土层下为后期扰乱层,除晚期墓葬以外,出土大量的砖瓦和瓷片,扰乱层下未发现文化堆积层。
乐山地区的古代民族,可以考证的,除汉族以外,历史上存在的民族,远古时期有巴蜀系民族、氐羌系民族、濮越系民族;进入文明时期则有蜀人、巴人、青衣羌人、僰人、叟人、獠人、彝族等。
洪雅地域内有人类生存,至今较确切的文化遗存能够给予证明的是在新石器时代。经过考古调查研究,出土的石器所采集到的是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主要器物为石斧、石铲、刮削器、石刀、石锛等。石器有属于相同时期的打制和磨制两种。采集地点在青衣江流域的洪雅县止戈乡王华村、夹江县迎江乡双龙村和云吟乡工农村、峨眉山市符溪乡、乐山市中区安谷乡、沙湾区,此外,在犍为县和井研县也收集到一些石器。乐山市的石器采集点都在临江河的台地。器物中富有代表性的是双肩石铲(石斧)。这些石铲的石料基本来自石器的出土地。石铲基本上打制而成,与之同时出土的石斧则经过磨制。比较典型的石铲打制方法是将扁平砾石纵向劈开或从砾石上打下一块大片,石片的一面仍保留着原自然石面,然后在石片一端加工出一个柄,柄与铲头交界处形成两肩,在肩与柄界处一般均留有石片疤痕。此石片疤痕由劈裂面向原石面方向敲击而成,在柄的两侧形成对称的凹痕。洪雅的石铲,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将其分为三式:I式,形状似鞋底,柄与铲头交界处内凹,没有明显的肩部。铲刃部呈园弧状;Ⅱ式,形状规整,直柄双肩,圆形铲头,加工方法与Ⅰ式相同;Ⅲ式,尖圆刃,溜肩,这种石铲分为大小两种,大者长度可达30厘米,厚近4厘米。此外,石刀和刮削器也有特色。石刀采集自乐山市中区安谷乡陈黄村,两端残断,通体磨光,刃缘平直锋利,相对刃缘的一侧留有三个穿孔。刮削器采集自洪雅县止戈乡。
发现的这些石器,根据其制作方式和器型,主要是新石器时代的器物。但考虑到双肩石铲在其他地区有可靠考古资料证明在商周时期仍然存在,因而乐山的这批石器的下限应至商周时期。乐山市的石器与西藏卡若新石器文化和云南省云县忙怀新石器文化存在着密切联系。特别是肩类石器说明了这些不同地区的人群存在着文化的相同性。如乐山市的I式双肩石铲(标本86SHW03)与卡若文化V型铲状器(标本F17:)相似;沙湾有肩锄状器(已采集到两件,未编号,乐山文物部门定为石斧)与卡若文化有肩锄状器IV型B式(标本T25:7)相似;乐山陈黄村的石刀与卡若文化的石刀相似。同时,乐山的双肩石铲与云南省忙怀新石器遗址的有肩石斧属于同类石器。如洪雅县王华村的Ⅱ式双肩石铲(标本86SHW01)与忙怀的Ⅱ式有肩石斧就非常相近。而且,两处石器都是用河卵石片打制而成,圆刃,未曾磨制(芒怀地区石器与绳纹夹砂陶同时出土)。卡若文化器物与滇西、北以忙怀类型为代表新石器文化器物属于相同类型文化的器物。故,乐山地区的石器所反映的文化与这两个地区的文化的相似性就非常明显了。
大量的考古资料还表明,在乐山地区与西藏卡若和云南芒怀等地之间,在澜沧江以东、川西高原、滇西北横断山脉区域,还存在着许多相同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与乐山接壤同处青衣江流域的雅安市斗胆村和沙溪村,即多次采集到了与洪雅、夹江等地双肩石铲相同的有肩石锄。
洪雅县地处青衣江上游,与夹江、峨眉、峨边、汉源、荥经、雅安、名山、丹棱等县毗邻。该县止戈镇王华距县城西南4公里。青衣江自西北向东南顺王华旁流过,王华座落于江边的一级台地上,台地高出河面5米左右。现存土质堆积由全新世亚粘土、亚沙土和砂砾层组成,堆积厚度为0.5——1.0米不等,最厚处可达2米。当地地名中以“华”命名者较多,“华”在当地方言中有水边之意思。上世纪70年代初期,王华曾是全县农田改土的重点单位,因此,给原生堆积以极大的改观。这一带素以出土双肩石铲而闻名于当地群众之中,俗称这种铲为“鞋底板石”。洪雅县文管所收藏的石铲及其它石器也多采集于此。由于双肩石铲比较集中,又比较广泛分布在王华。因此调查时,我把该村做为重点。除王华外,我沿青衣江而上,在方圆25公里的范围内进行了较细的调查工作,进而得知双肩石铲主要集中分布在王华及附近地区。调查时采集了一批双肩石铲及其它石器。
石器有打制和磨制两种,以打制的双肩石铲为主,磨制石器数量较少,类型仅见石斧和石锛两类。
1.打制石器
打制石器共21件,其中有19件是双肩石铲,2件是刮削器。
双肩石铲均采集于王华地表。原料主要是石英岩和石英砂岩,石料
皆来自青衣江的河漫滩上。该类石铲的加工方法基本相同,一般是将扁平砾石纵向劈开或从砾石上打下一块大石片,石片的一面仍保留着原自然石面。从厚石面向劈裂面方向沿周边加工修理。在石片一端加工出一个柄,柄与铲头交界处形成两肩,在肩柄交界处一般均留有石片疤痕,该石片疤系从劈裂面向原石面方向敲击而成,在柄的两侧形成对称的凹痕。柄的宽度与长度大体相等。完整的标本7件,其余标本均已残断,凡残断的石铲多在柄肩交界处或靠下方的地方断开。大概与使用方法有关,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标本均为打制,其中一件标本的刃部有磨制加工痕。根据形状,大致可以分为三式。
Ⅰ式7件。形状似鞋底。亚腰。柄与铲头交界处内凹,没有明显的肩部。铲刃部呈圆弧状,有2件完整的标本。标本86SHW03,在柄的一侧有二处打击痕,另一侧未经加工。长19.4、宽12.2、厚2.1、柄长7.2、柄宽7厘米。标本86SHW10,柄上端和刃部略残。残长17、宽11.2、厚2.4、柄残长5.4、柄宽7厘米。
Ⅱ式6件。形状规整,直柄双肩,圆形铲头。加工方法与Ⅰ式相同。标本86SHW11,长16.4、宽12.4、厚3.4、柄长5.2、柄宽6.2厘米。标本86SHW01,柄端圆弧状。长19、宽12.8、厚2.8、柄长7、柄宽6.6厘米。
Ⅲ式6件。尖圆刃,溜肩。这种石铲分为大小两种,大者长度可达近30厘米,厚近4厘米,夹江县工农村的标本(86SJG01)属此类,洪雅县王华未见大型的完整标本。小者长度不及20厘米,厚度不到2厘米。标本86SHW02,体薄,柄顶端平弧状。长16.5、宽9.4、厚1.7、柄长5、柄宽5厘米。
刮削器2件。标本86SHW13,半月形直刃。系用薄石片加工而成,石片劈裂面清晰,在石片背面靠近台面处,沿其边缘进行了修整,该侧呈圆弧状,是厚实的柄部,相对柄的一侧是平直的刃缘,此缘锋利未经加工,是利用了石片的自然锋刃。长9.8、宽7.7、厚1.9厘米。标本86SHW12,弧状刃。加工方法与上件相同,亦用石片边缘为刃,该件标本棱角圆钝,似经过水的冲刷。长9.7、宽5、厚1.4厘米。
2.磨制石器
石斧3件。标86SHW07,宽刃窄柄,两侧尖圆,与乐山市安谷乡陈黄村的石斧同属一类石器。器型较小,长7.6、宽3.8、厚1.6厘米。标本86SHW05,刃残,体长且厚,两侧平直。残长13.6、宽6、厚2.8厘米。
石锛2件。标本86SHW04,长条形。通体磨光,在一端单面磨出刃缘。长12.2、宽5、厚1厘米。标本86SHW08,器型较小,一侧稍呈弧状且留有原石面。器两面均布满石片剥落痕,在一宽端单面磨出一平直的刃缘。长6.2、宽3.7、厚1.1厘米。
结语
调查使我对该地区古代文化遗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获得了一批石器标本,由于均系地表采集,失去了原生地层,又无共存的陶片可供参考,为判断这批石器的时代和文化属性带来一定的困难。这次采集的石器以打制的为主,其中双肩石铲是打制石器中富有特征的一种石器类型。这类石器以洪雅王华为多。与洪雅县接壤的雅安市羌江北岸的斗胆村和沙溪村也曾多次采集过这种石器,称为“有肩石锄”。它与乐山市所见的双肩石铲无论从型制上还是从加工方法上都完全相同。云南省云县忙怀新石器遗址的有肩石斧也应归为这类石器。忙怀的有肩石斧亦系从砾石直接打下石片,多数石片一面保留自然石面,另一面为劈裂面。两侧敲击了缺口。其加工方法与乐山这批石铲完全相同,从型制上看有所区别。例如芒怀的Ⅲ式有肩石斧在乐山还未发现。但也有相同的标本,如芒怀的Ⅱ式有肩石斧与洪雅王华的Ⅱ式双肩石铲(86SHW01)极为相近。尽管对这类石器在叫法上还有不同。实际上它们是一类石器。应该说,这类石器不仅在乐山和眉山,而且在西南地区也算是富有特色的一种石器类型。云南忙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四川雅安斗胆村和沙溪村的石器亦为采集品。采集的同仁研究认为它们也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这对我们判断乐山市采集的双肩石铲的文化性质不无帮助。然而双肩石器本身出现的时间较早,中原地区裴李岗文化中已见这种类型石器,从基本型制上看,它们大体相近,但加工方法截然不同,裴李岗文化的双肩石铲以磨制为主,而乐山市双肩石铲主要是打制。二种石铲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文化类型上还都谈不上某种联系。尽管同属一类石器,也仅仅从型制上相近,因此不能简单地进行对比。至于双肩石铲的下限至少可以晚到商周时期。在这么长的时间和这样广的地区所见的这类石器。显然在时间上、地域上和文化性质上都有区别,因此,判断眉山市、乐山市出土的双肩石铲的年代及文化性质仍有待于科学的考古发掘来解决。
除了打制的双肩石铲外,还采集有少量的磨制石器,其中主要是石斧。乐山市陈黄村的石斧平面呈三角形,两侧为尖圆缘,而王华和工农村的石斧有些平面呈长条形,两侧平直有背。另外,陈黄村采集的穿孔石刀也未见于其它地点,陈黄村采集的圆形刮削器也是值得注意的。因此,磨制石器与双肩石铲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磨制石器之间又是什么关系;以及这几处石器采集地点之间的关系等等,也都有待于科学的田野发掘工作来解决。
王华古井遗址四川省地形复杂,由于第四纪以来河道变迁频繁,在以川中地区为主的许多地方,现代河谷两侧的丘陵和山间,遗留大量互相交错的古河道,使沿河的第四系分布表现为非常复杂的图式。因而对探索和寻找古代人类活动的遗存,尤其史前时期的文化遗存带来一定的困难。这一现象构成了四川地区史前文化遗存分布上的一个特征。这次在四川地区的考古调查仅仅刚开始,调查的深度和广度有待继续深化。探索四川地区古代文化遗存的分布规律,也是今后文物考古工作中要认真注意的一个课题。
(文章作者:王仿生洪雅田锡研究会会长图文编辑:唐从祥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