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渠
在解放前,成都平原东部,包括龙泉山以东地区,都常年受到干旱影响,工农业用水比较困难。因此在年,四川提出了在成都平原修建东山灌溉工程的计划。
东山灌溉工程又名东风渠,因灌溉成都平原以东的广阔浅丘台地(东山)而得名。
东山灌溉工程最早规划于年。规划自郫县两路口(今安靖)府河左岸引水穿凤凰山北,沿岷沱两江分水岭南入龙泉驿区,分灌龙泉山东面西江河流域及西面芦溪河流域,再开凿隧洞穿过龙泉山,灌溉沱江以西丘陵地区,灌溉面积覆盖了今天的成都市、眉山市、资阳市部分、乐山市部分范围。是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省和成都市新发展的第一个丘陵区引、储、提相结合的重大水利工程。
东山灌溉工程自年动工,至年完工,共分为六期进行建设。
一期工程于年3月动工,共修建总干渠11公里和北干渠36公里,4月8日建成通水。灌溉面积覆盖新都县(含今青白江南部)、金堂县西部和北部、华阳县西河(今龙泉驿区西河、十陵)。
二期工程于年10月动工,引水口改在郫县两路口府河,兴建永久性进水闸,利用原凤凰河道扩建4公里后,连接一期修建的11公里总干渠至南北闸,并且再次扩宽加深。南北闸以下新建38公里长的南干渠,进入华阳县(今天府新区)湃入芦溪河,于麻石桥闸向东分出长54公里的东干渠,工程于年4月28日建成通水。灌溉面积增加了华阳县东部(今成华区、龙泉驿区全部)、华阳县南部(今天府新区成都部分)、简阳县西部和北部。
三期工程于年2月动工,从华阳县延长南干渠(今新南干渠)46公里,进入仁寿县汇入锦江。灌溉面积覆盖了华阳县整个南部和仁寿县整个北部地区(今天府新区范围)。
四期工程于年12月动工,由华阳县南干渠团结闸向南新开渠跨芦溪河,至龙泉山麓罗家河坝,再沿龙泉山西麓延伸,经仁寿县向西折入彭山县、眉山县至青神县汇入岷江。因三年经济困难,工程建设中途暂停,直到年12月起续建,年建成通水。灌溉面积进一步扩大至仁寿县大部、彭山县、眉山县、青神县。
年改名为东风渠,沿用至今。建设完成的一至四期工程共计灌溉农田达6.8万公顷,有力的支持了成都平原东部区域的经济、农业用水情况,受益区域除了成都市外,还包括今天的眉山市。
五期工程在年动工,为了引蓄东风渠水,在仁寿县北部新建了黑龙滩大型水库,控制灌溉面积万亩。在龙泉山麓罗家河坝分水穿过长米的龙泉山隧洞,引水进入简阳县,在简阳县兴建了三岔湖、张家岩大型水库,同时在龙泉驿区、简阳县交界处建设了龙泉湖水库,控制灌溉面积达万亩。
黑龙滩水库三岔湖水库龙泉湖水库青龙水库随后,为了解决乐山地区井研县、内江地区资阳县的干旱用水情况,又通过仁寿、简阳分水至两地。
至此,东风渠工程全部完工。据统计,东风渠灌区有效的灌溉面积达到了19.5万公顷。现在我们所说的东风渠总干渠为今郫都区安靖府河口至龙泉驿区罗家河坝一段,总长54.3公里,其中龙泉驿区境长30.7公里。
在年以前,东风渠的输水流量每秒在40~20立方米,随着人口增加、工农业用水量的剧增,年9月四川省提出扩建东风渠总干渠工程,即东风渠第六期工程,工程于年10月动工,对东风渠总干渠再次进行扩宽改造,工程于年底完成。完成后,东风渠北段的输水能力由原每秒40立方米扩大到每秒80立方米,东风渠总干渠龙泉驿段实际过水最大流量达到了每秒64立方米。由于东风渠灌溉面积很大,为了有效的管理东风渠水资源,东风渠管理处也随之成立。
东风渠管理处东风渠,由于水质很好,夏天曾经吸引着很多人去东风渠游泳。
今天的东风渠,犹如一条碧绿的水带镶嵌在成都平原的东部和南部,它静静地流过,不求回报,但是它滋润着广阔的成都平原,为成都平原带来了繁荣和幸福。今天的东风渠,成都市政府逐步的开始在河两岸修建起了供人们游玩的东风渠绿道工程,它将以完美的身姿再次展现在成都人民面前。
东风渠,它是四川一个具有历史性的重大水利工程,我们应该永远记住它,它不仅仅是一条河!
成都记忆:南门外的跳伞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