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文综历史部分详细解析,原来高考就这样

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本题是文综历史的第一题,和往年一样考察古代史部分,从考试非常熟悉的数学概念入手,考察了百家争鸣中墨家的思想。在教材中,墨家的思想主要是三部分,兼爱、非攻、尚贤。从这些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墨家思想代表的是下层人民的利益,而材料中所涉及的杠杆原理及机械制造这些的记载一定是处于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思想政治中的实践决定认识)。所以本题选择C。还可以用排除法,A是不可能的,百家各有所长,相互诘难,代表墨家思想的《墨子》是不可能是诸子思想的精华。B是不可能的,完整的科学体系在中国古代就没有形成,中国古代基本上属于有技术无科学,更不用说科学体系了。D也是容易排除的,墨家代表的也不是贵族的利益,且材料所呈现的内容是劳动人民实践的结果,不是贵族的爱好。

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25题跨越千年来到了唐朝的政治制度藩镇割据的影响,关于唐朝的藩镇割据考生一定知道他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然后便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由盛转衰,唐朝的由盛转衰,经济重心的开始南移等等。但是本题独辟蹊径,考察了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的藩镇官员是朝廷任命的,并且他们的作用主要是防止中央无法控制的藩镇(骄藩)造反、守边疆、防盗贼。这是安史之乱后百余年的主流(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我们要分清楚主流和支流,同时也不能忽视支流,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A、这两个选项是很容易排除的,从表格是一点也看不出来的,他们只是给中央上交的赋税总体上比较少,中央还有其他税收,A无法判断。B,表格无法体现。C选项无法体现河朔型藩镇,也与后来唐亡于藩镇不符。安史之乱结束于年,唐亡于年,也就是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还存在了年。也就是在安史之乱结束后,虽然唐朝并没有彻底改变中央和地方强枝弱干的局面,但是从表中的信息我们不难看出,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还是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26.北宋前中朝,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简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拥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本题考查的是宋朝的经济知识,作这道题要把握住的是资本主义萌芽是在明朝中后期,“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本题最佳的做法是采用排除法,B项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结合史实,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的基本政策,手工业者的地位一直不高。C项更是不可能的事情,雇佣劳动出现在封建社会末期,无产者把他唯一的商品体力卖给资本家并为资本家提供剩余价值的劳动。如果,这个概念考生不知道也没有关系,普及是不对的,题干明确提到了四川某县的山谷中,可见出现材料中所述现象空间范围的狭窄。D项与史实不否,盐铁专卖源于管仲改革,之后特别是盐牢牢的把握在统治者手中,这是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答案为A。

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这是一道读图题,看到人与动物的比列,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产自非洲的长颈鹿,本题通过整合下西洋为背景其实考查的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贸易方式,贡赐贸易。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用麒麟来解读长颈鹿。麒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异兽,是国家吉祥兴旺的象征。所以厚赐外国使臣。所以选B。这幅画的名字叫做《瑞应麒麟图》,描绘的是永乐十二年(年)郑和下西洋回来,使臣进贡给皇帝的。永乐皇帝名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沈度作画并做序。后多有摹本。这不是中国绘画的跟新,属于士人画。海禁政策一直伴随整个明朝,郑和下西洋不代表海禁政策的解除。D项不选,还是传统观念(麒麟),并没有涉及到更新。

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28题是近代史部分,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A战争归根到底还是凭借双方的实力,而非舆论宣传。B项可排除,甲午战争并不是一个孤立事件。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是期在19世纪八九十年代日益成熟的大陆政策的重要步骤,日本的大陆政策最终是要称霸世界的,所以不是改变中国政体这么简单,而是要最终灭亡中国的。民主革命是国家内部的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革命。与材料无关。面对日本的宣传,当时的清政府没有给出回应,体现了C。这道题可以联想到我们今天的外交,我们对于涉外事件,对中国不利的言论,我们一定要回应,反驳的。

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清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有句话叫做真理越辨越明,思想的争鸣一定促进的是思想的传播,正确的思想在辩论中在实践的检验中会越来越完善,五四运动后,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民众的觉醒,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了寻找中国向何处去的答案,所以这个时期的西方各种思潮纷纷流入中国,在加上当时的知识分子很多都学贯古今,中西思想结合便出现了又一场百家争鸣。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基本内容是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以及土地革命,这是毛泽东思想才确立的道路。B不选,与题干即无关也不符合史实。D错在清除,并没有清除。比如,新文化运动后期就出现了知识分子的分裂,如胡适和李大钊,陈独秀等。所以,本题选择C

30.~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本题关键是时间42—49年,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这是二战达到最大规模。49年夏天,解放战争大局已定。B与时间不符,解放战争期间是美国一直扶持和支持国名党,美国的二战后的策略是给中国大国地位,扶持一个亲美的政府。与史实不符。C是在49年之后了,标志是中国在建国头几年就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D新政府是49年10月以后的事情,在材料所给的时间段新政府还没有成立。同时也不符合史实,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还是很期待获得国际支持的,比如苏联的大量支持。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只可以选择A了。不接受束手束脚的条件指的就是我们的外交要独立,主权要独立。即使是不建交,也要独立自主。

31.图7是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关键事件年,国民经济的初步恢复时期。一五计划的头一年,是国民经济初步恢复之后要开始大规模的进行经济建设,选D。A是一五计划的意义,是在57年一五计划完成之后。B明显与常识和史实不符,怎么可能是开始呢?没有对矿产资源的开采,我们的国民经济怎么能恢复呢?C年面对严重的困难,我党在八届九中全会上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而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是在年。所以只能选择D.

32.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据此可知,梭伦

A.反对奴隶制度

B.主张权利平等

C.抨击贫富差别

D.具有人文精神

本题是选修一与必修二和必修三的结合,通过梭伦的一段话来提取材料的信息,材料提到了好人与恶人,提到了道德的永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梭伦看来道德的重要性,所以选择D项。梭伦本身就是奴隶主阶级,所以他不会反对的,任何人都无法逃离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即所谓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奴隶制度是适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的。所以A不选。B项同样不选,结合所学知识,梭伦的改革还是权力的不平等,比如财产等级划分权力大小。C不是抨击贫富差别而是在抨击那些通过丧失道德而发财的人。

33.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

A.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C.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答题关键,年2月21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所以排除B。C同样与史实不符,也与材料无关,19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三大工人运动,这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条件,时间不符。D与材料无关。共产党宣言最后一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是马克思的主张。

34.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只能有一中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本题是考察研究历史的能力,历史的研究方法,学术型较强。材料告诉我们研究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分别1从技术、经济角度,2政治制度,3,自然条件。这种认识是越来越全面了,所以选择B。其他都不选。

35.图8反映了~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二战后,随着殖民体系的奔溃,日益多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独立的国家,年为非洲独立年,这些新独立的国家纷纷加入联合国,壮大了第三世界的力量。毛泽东把美苏划为第一世界,其他的发达国家为第二世界,以中国为首的其他国家为第三世界。图片反映的是联合国不是欧共体,是联合国的成员国,与世界贸易无关,也与区域经济无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26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